銅作為常用的有色金屬之一,在現代社會的電氣、輕工、建筑等諸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,并受到業界人士的青睞。銅礦是提取銅的重要來源,目前用于冶煉銅的銅礦主要包括硫化銅礦和氧化銅礦兩大類。那么,對于硫化銅礦和氧化銅礦的區別,以及它們的選礦方法,你知道多少呢?對這方面比較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繼續往下看哦,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。
硫化銅礦與氧化銅礦的區別
1、在礦石成分方面,硫化銅礦比較復雜,氧化銅礦的成分相對簡單。
2、在價格方面,氧化銅礦相對便宜,但選礦藥劑成本高。
3、礦石的氧化率不同,硫化礦的氧化率低于30%,而氧化礦的氧化率則高于30%。
4、氧化銅礦的數量不多,而硫化銅礦的數量較多。世界上80%以上的銅是從硫化銅礦中提取的,但銅的含量很低,一般在2%-3%左右。
硫化物和氧化物的選礦方式有很大不同:
硫化銅礦和氧化銅礦在具體的選礦過程中,根據礦石的性質,其選礦效果是不同的。
硫化銅礦的選礦:
硫化銅礦是一種氧化率很低的銅礦,幾乎所有的硫化銅礦都有含鐵的硫化物,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,硫化銅礦的浮選實質上就是硫化銅與硫化鐵的分離。當銅礦中硫化鐵礦物含量較高時,應優先采用浮選工藝;反之,應優先采用硫化銅混合浮選后的分離工藝,但不排除優先采用浮選工藝。
01 浮選過程
采用雙重浮選,先浮銅,后浮硫。密集的塊狀含銅黃鐵礦,礦石中黃鐵礦的含量相當高,常采用高堿度(游離CaO含量>600~800g/m3)、高黃鐵礦用量的方法進行銅浮選以抑制黃鐵礦。其尾礦主要是黃鐵礦,礦脈很少,所以尾礦是硫磺精礦。對于浸出銅硫礦,首選浮選工藝,銅浮選后的尾礦應再次浮選硫磺。為了減少硫酸的消耗,保證硫磺浮選時的安全操作,浮選銅時盡量采用低堿度的工藝條件。
02 混合分選浮選
對于原礦中含硫量低、銅礦物容易浮選的銅硫礦,選擇這種工藝比較有利。首先,將銅礦物和硫礦物混合在弱堿性礦漿中進行浮選,然后在高堿性礦漿中加入石灰,將混合精礦中的銅和硫分離。
03 半優先混合分離浮選法
這種方法是用選擇性好的Z-200或OSN-43、酯-105等作為捕收劑進行半優先銅浮選作業,先將易浮的銅礦物浮起,得到部分合格的銅精礦,然后進行銅硫混合浮選,所得的銅硫混合精礦用銅硫抑制分離法浮選。這種分離工藝避免了高石灰用量下對易浮銅礦物的壓制,也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硫酸來活化黃鐵礦。生產實踐表明,該工藝結構合理,運行穩定,指標好,目標礦物回收早。
氧化銅礦選礦工藝方法:
根據氧化銅礦的不同性質,氧化銅礦的選礦方法分為直接浮選和硫化物浮選,主要包括脂肪酸浮選、乳化浮選、螯合劑-中性油浮選等,常用于結構簡單、性質相對單一的氧化銅礦。
對于選別難度較大的氧化銅礦可以選擇浸出工藝進行處理,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,氧化銅的酸浸、氨浸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,但在處理微細顆粒難選礦石的效果上仍未達到理想狀態。
01 乳液浮選法
這種浮選方法主要是先用硫化物處理氧化銅礦物,然后用丙烯酸聚合物和硅酸鈉抑制礦脈,再加入絡合劑如苯三唑、甲苯三唑、巰基苯三唑、二苯胍等。形成穩定的親油性,然后用煤油、柴油、汽油等非極性油乳劑覆蓋其表面,形成強疏水性的可漂浮狀態,并牢固地吸附在氣泡的表面上 即可完成選擇。
02 脂肪酸(鹽)法
脂肪酸及其皂類適用于孔雀石和藍銅礦的精選。在一定長度范圍內,碳氫鏈越長,脂肪酸(鹽)捕集能力越強,用量越小;在生產實踐中,常采用C10-C20,飽和或不飽和羧酸的混合物。一般用水玻璃、碳酸鈉和磷酸鹽作為礦脈的抑制劑和礦漿的調整劑,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,只適用于礦脈不是碳酸鹽的硅質氧化銅礦;當礦石中含有大量的鐵、錳礦物時,其分選指標會變差。
03 浸出-沉淀-浮選法(LPF法)
這種方法適用于處理難以漂浮或分選指數差的氧化銅礦石,如硅質孔雀石。由于氧化銅礦物在酸中比較容易溶解,因此將礦石磨至單體解離,用濃度為0.5-3%的稀硫酸浸出,然后換成鐵粉沉淀出金屬銅,再在pH=3的酸性介質中捕集。7-4. 5的雙乙烯或甲酚黑藥物,以捕捉沉淀的金屬銅和未溶解的硫化銅礦物。雖然理論上只需要0.88公斤的鐵來替代1公斤的銅,但實際上1. 5到2.5公斤的鐵,因為多余的殘余鐵必須經常保持在溶液中,以避免還原銅的再氧化。
04 氨水浸出-硫化物沉淀-浮選法
這種方法適用于處理礦脈為碳酸鹽的困難氧化銅礦。礦石經過細磨,加入硫磺粉,然后進行氨浸。氧化銅在與NH3和CO2作用的同時被硫離子沉淀,成為新的硫化銅顆粒,然后蒸發氨氣,用一般硫化銅礦浮選法浮選硫化銅。
由于礦石的性質特點不同,不同類型的銅礦選礦設備和使用的浮選藥劑也不同。建議在選礦前進行選礦實驗,根據礦石的特性選擇合適的選礦工藝和藥劑體系。
上一篇:銅礦選礦設備有哪些?